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18175620667
不建立在真需求之上的商业终究会走向衰败,环保行业当前的发展正在验证这一底层规律。
环保行业现已走过红利最丰厚的工程建设阶段,转而进入监管常态化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从青山研究院近三年的观察来看,环保各细分领域的大小规模企业围绕真假需求正在发生显著分化。
具体而言,真需求及其供给将沿着“监管常态化 + 绩效付费 + 提质增效”的逻辑持续上行;假需求及其供给则以“运动式治理 + 样子工程 + 无付费能力”的弊端渐次退场。
站在十四五的终点回顾,环保行业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结合青山研究院的全景观察和深度研究展开分析。
图片
两类环保企业的不同状态
真假需求分化显现
在行业上行期,企业在战略、管理乃至专业水平方面的差异,体现得不明显;但在行业下行期,企业在各个维度的不同选择会显著表现出来。
一家环保企业在过去十年或更早期,是否在某一类真实需求上深度经营过,决定了其当前的发展状态。
真需求,来自持久的治理约束与稳定的支付能力,它具备复购性、长周期、强服务水平约定,即使跨周期也能保障对应项目的正长运转。
真需求项目常见于城镇设施产能短板的补齐、流域/园区的系统性改造与托管、制度常态化带来的刚性增量、需求端更高标准的满足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效果导向、注重运营、长期需要。
假需求多来自短期的政策口号或一次性补贴,项目数量多但往往回款差,重一次性采购、轻后续复购,容易推动企业做大账面规模,但持久性差。
假需求项目则集中在“重验收、不重运营”的短期示范、跟风提标、景观速成等场景。这类项目往往止于“开工、验收、结算”,却在“运维、复购、降本”上没了下文。
以青山研究院关注的样本企业来看,面对近几年的市场波动,聚焦真需求的企业受影响程度较轻,聚焦假需求的企业则受到较大冲击,其中不少环保设备加工企业已经转行或关闭。
这种情况在环保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中也有明显体现,如果在早期曾以服务假需求推高营收,后期的业绩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
企业的应变能力最能说明问题,聚焦真需求的企业,往往具备持续服务和优化改进的能力,能够带动或者配合客户的需求升级,同时也能顺应趋势推进创新。相反,不少以做样子工程、制造劣质产品的企业,在工程潮退之后难以维系,或被迫转行。
十四五以来环保行业的下行表现,一方面是增量业务的缩减回稳,大部分企业都涉及;另一方面是围绕真假需求的分化,服务于假需求的企业业绩迅速垮塌。
未来五年,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因为行业会走向高阶阶段,要求企业具备更高阶的能力。
图片
真需求的底层逻辑
真监管、可付费、可持续
十四五时期,环保领域经历了极热到极寒的突变,很多企业也遭遇了业绩差、回款难等重挫,本质原因在于彼时行业的真需求并没有那么多,大量假需求短期释放了出来。
从驱动因素看,真需求有三个底层逻辑:
一是真监管:排污许可、在线监测、双随机检查、信用分级与联合惩戒,让“不达标的成本”逐步抬升,直至高于“合规治理成本”,由此才能出现持续性和成长性真需求。
二是可付费:从“建好就付”到“绩效付费/可用性付费”,从“财政一次性拨付”到“财政+用户+产业客户”多元支付,现金流被绑定在“可用性—质量—能耗”这些具体指标上,付费节奏更贴近运营期而非建设期。
三是可持续:通过精益运营、工艺优化等措施,让单位处理成本可预测地下行。以水处理为例,吨水能耗、药耗、设备可靠运行时长等指标被持续优化,使得合规与经济的交集更大。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才构成真需求,才能在后期形成稳定健康的供需关系。大量烂尾项目、低质项目、晒太阳项目本质上不具备上述三要素,结局往往一地鸡毛。
就现阶段而言,在水务场景,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再生水回用”是典型真需求,它绑定了工业替代、节水减排的长期目标,具备计量计价基础和可复购性。
在大气场景,钢铁、水泥、玻璃的超低排改造与在线监测形成的“监测—处置—结算”闭环,是典型真需求。
在固废领域,危废合规处置量受制度与执法的稳定约束,飞灰资源化在合规链条完成后具有长期经济性。
图片
未来5年
聚焦真需求是策略核心
聚焦“真需求”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项目更有成功概率,能实现多方共赢,形成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
其二,在解决真实需求的持续反馈中,企业更有可能将解决方案打磨成可复制的产品与方法论,专业服务越沉淀越值钱,这与做需求不实的短期项目完全不同,前者在时间维度上积累护城河,后者在账面上堆叠泡沫。
未来,行业主旋律是“建设走弱、运营走强”、“一次性交付减弱、按效果付费增强”。财政趋紧、监管常态化、能耗与碳强度约束叠加,将倒逼环保服务项目从“过关式验收”转向“持续性达标”。
能围绕长期效果承担责任、把风险和收益写进合同、把绩效指标做成透明数据的企业,会越走越稳;相反,只会在“开工—验收—结算”三点一线里逮机会的玩家,空间会越来越窄。
具体到赛道选择,真需求的场景很清晰:
第一,监管已经进入日常化的领域,如县域污水提质增效、黑臭水体长效治理、垃圾渗滤液与污泥协同处置等,这些不是一次性“形象工程”,而是每年都要验账的长期活。
第二,付费机制成熟、可与效果挂钩的园区或流域托管项目,能把“稳出水、降成本、减碳排”变成实打实的指标。
第三,工业端可度量、可复用的场景,比如电子化工的高盐废水减排回用、食品饮料的节水与污水能效优化,方案成熟后能跨厂区滚动复制。
客户结构优先合作对象应是央国企平台、园区运营主体、现金流稳健的头部工业客户。这些客户有三大优点:合同执行力强、对长期效果敏感、组织内有持续改进的机制。
与之匹配,环保企业要把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做到“可验算”,例如,每一个技改都能算清吨水全成本的下降幅度,每一个优化都能说明年度电耗、药耗、人工与故障停机的节省额,最好还能给出复购后的边际成本下降曲线。
区域策略上,建议从“到处开店”收缩到“深耕一省一城”。用三到五个高密度、强关联的样板点做“滚动复制”,既降低服务半径和响应时间,也把口碑做成资产。这样的“密集耕作”,比“广撒网”更容易把单位人效与单位合同的现金回收率做上去。
与此同时,一些假需求雷区要尽量绕开:
“只验收不运维”的一次性设备购置,热闹一阵,验收后付款常是老大难;
“高杠杆低信用”的付款结构,首付款少、尾款重、回款条件模糊,账上利润不等于口袋现金;
过度依赖补贴的模型,补贴退坡即现金流见底;
“技术边界不清”的项目,对进水水质波动、极端工况、超负荷运行没有清晰约定,一旦事故发生容易“全责背锅”。
眼下又到了一个五年节点,很多企业在制定新战略,不管是怎样的一份战略,聚焦真需求都是其中核心。事实上,一部分已经聚焦真需求的企业将迎来分化期的红利。
图片
做强“确定性”因素
经过前期的规模化发展,环保行业将进入常态化监管、真达标高效益的阶段。未来五年,围绕真假需求的分化是决定企业走向的关键变量。
监管常态化把“不合规的代价”抬上台面,绩效付费把“现金流的节奏”绑在可用性与质量上,全生命周期优化让“单位成本曲线”稳步向下。
站在这个分水岭上,只热闹不持续的需求,终究会反噬企业;能跨周期盈利的项目,才算得上真业务。
具体到环保企业,战略选择、经营管理等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进入新阶段,青山研究院将保持深度系统研究,为企业提供具备前瞻性和实战性的经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