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迈尔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专注于废气治理全过程设备的研发与智造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联系方式

18175620667

栏目分类

咨询热线

18175620667

2024年,环保行业的发力重点在哪?


有设备,无运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该何去何从


今年两会,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话题再次被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建议: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内容,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范围,作为相关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水处理技术以及基本设施已经相对成熟,但这只是在市政领域,一涉及到农村污水治理,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发展缓慢。据统计,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比例只有31.50%。目前市场现状就是各路玩家眼巴巴的盯着农村污水这块蛋糕,却难以下手。

农村污水的发展面临3大难题,一是技术难题据调查统计,农村已投运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66%。导致已经建成的污水厂设施常常面临晒太阳的问题,处理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收集率比设计值低很多,进水不足的情况下,设施运行成本增高而被闲置。另一方面是农村管网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常常混在一起,这就给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压力,导致处理效率低下。


二是资金难题。设备要持续运转,就需要有长效的资金保障,而农村污水治理的投资额仅为城市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农村在环保方面的意识还不到位,没有建立“使用者付费”机制,污水设施很难持续运行。


三是监管难题。由于农村污水设施管理的部门职责不明晰,导致监管混乱,甚至有些面临无人监管的局面,此外,农村缺乏专业的污水运营管理团队,导致污水设施建好以后,不能充分发挥其治污作用。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提出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对于人口不同,距离城镇远近不同的村庄,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二是经济适用,对于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并且不追求一步到位的治理,而是逐步迭代,慢慢完善,换句话说也是放宽了农村污水的治理标准;三是建管并重,要保障污水设施的持续运营。这份文件对于农村污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非常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绿色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


两会中提到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绿色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污水处理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对成果的疯狂追求,会以高能耗和高物耗为代价,这就造成了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随着碳中和的理念深入人心,污水厂必须向绿色低碳的路径转型。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3〕171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将成为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抓手。也为污水厂的绿色转型,提出了具体要求。

“绿色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里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绿色,二是低碳。这就对污水厂提出了两个核心要求,一是碳排放的考核要求,污水处理行业的一大特点是能耗较高,占全社会总能耗超过1%,但是污水中也蕴藏着巨大能量,所以如何进行能量回收,实现污水厂的“能源自给”,是现有污水处理厂绿色低碳改的首要要求。二是资源循环利用的考核要求,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元素,经过处理后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那么对于污水厂来说,未来在污水处理、再生和循环过程中都要确保低碳绿色,这就对污水厂的技术使用,运行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低碳节能转型的必然路径


两会期间,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生态环保”相关内容,提出2024年的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5%左右。


自从双碳战略提出以来,低碳和节能就成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这对环保行业来说,又是一轮新的机遇。在低碳节能的大背景下,环保产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再生等领域市场空间广阔。

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要达到5万亿元。据统计,我国大宗固废累计堆存量约600亿吨,每年超过50亿吨的增量、40%的被丢弃量,我国在固废处理领域面临着很大压力,而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可以在材料替代、流程优化、燃料替代、能效提升和产品循环等5个方面实现协同降碳。


虽然目前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还未彻底打通,比如,前端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有效回收不到位,后端分类不到位,但是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之路,是必然的。


极端气候来袭—大气治理力度持续加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大气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成就,但是还需要再接再厉。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这给未来五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在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型。


两会上,黄润秋部长在总结去年的环保工作时谈到,“2023年我们国家气象条件进入了一个新的厄尔尼诺周期,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平均气温升高的同时,阶段性的冷暖交替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对我们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冲击。比如说,上半年受到来自西北以及蒙古国的强冷空气影响,我们国家发生了17次大范围的强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仅此一项,让我们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了3.3个百分点,数目可不小。又比如,年底一次高温、高湿、静稳不利气象条件所导致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就拉高了全国PM(2.5)平均值1.1微克/立方米。”

而接下来,面对如此形势,大力治理力度还将持续加码。在今年1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2024年的重点任务部署就是,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PM2.5控制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且要加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和统筹强化监督力度。


第三方环保机构造假—多年来两会持续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第三方环保机构造假频出,在两会的“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黄润秋部长提到,这三年生态环境部查处了2260家有违法行为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向有关部门移送了193起案件进行刑事立案,还公开曝光了457个典型案例。


在生态环境部的重拳出击下,仍有第三方环保机构顶风作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


原因之一是第三方监测市场混乱,质量水平良莠不齐。第三方市场放开后,不再对运维公司的资质有所要求,行业门槛大大降低,第三方监测市场顿时涌入千家企业以及上万人员,企业缺乏资质,员工缺乏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培训,且小企业为了获取更多订单,不断压低服务价格,甚至低于运维成本,要想从中获利,就不会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出数据,而是直接造个假数据,缩减监测成本。


原因之二是利益驱动,排污企业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金主,有了这一层关系,双方常常会同流合污。某些小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了获取额外的好处费,会想办法编造、篡改监测数据。虽然国家对于第三方机构造假的行为打击非常严厉,但是往往对这些小公司震慑作用不大,因为行业门槛低,处罚之后这些小机构会换个马甲继续干,反而不愿意造假的大公司,由于受行业低价竞争的影响,逐渐退出市场。


对于这些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黄润秋在两会上表示,将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同时,还会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监管,用科技的力量来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线。


每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混乱的时期,相信在监管和技术等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市场会变得越来越规范和成熟。

结语


在之前一套的发展逻辑中,环保产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但是由于“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环保产业的发展逻辑发生变化,这之后,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环保赛道,比如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等,从即将于6月3-5日在上海丨国家会展中心(虹桥)召开的世环会【工业节能与环保展】就能看出一些新的趋势,4,000多家品牌展商,全面展现水处理、膜、泵管阀、废气/固废、环境监测/过程控制、风机、压缩机等污染物防治先进产品技术,以及为工业和市政在环保和节能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在这些新的赛道中,就必须使用新的发展逻辑,也就是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发展,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上一篇: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下一篇: 2024大气治理带着强压之风轮转变调
温馨提示: 本网站需输入密码才可访问
密码错误, 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