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18175620667
过去一个月,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关于“食物浪费”的话题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讨论,内容涵盖生活习俗、固体废弃物污染与管理、大胃王的负面引导、甚至道德标准等等。 在形形色色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绿和君特别关注的:食物浪费到底会对气候变化造成什么影响? 在展开之前先划个重点:食物从生产、运输、消费,乃至最后的厨余处理,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与工业生产、交通等行业相比,着实是个隐形的“碳排大户”。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每一个环节来分别看看,因食物而产生的碳排,究竟是怎样的状况。 食物上桌前: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显示,全球食物生产体系产生约1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 eq)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6%。 食物生产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图源:Hannah Ritchie, 2020 这些温室气体排放来自食物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畜牧业和渔业,种植业,土地使用,供应链。按“贡献”大小排序如下:
德国某奶牛养殖场。© Paul Langgrock / Greenpeace
法国某地的麦田收割。© Emile Loreaux / Greenpeace
然而,前面列举的还远不是因食物而产生的所有碳排。其实,还有一项更隐形的碳排,是食物浪费。 食物浪费后:固废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 有数据显示,如果将食物浪费看做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将是全球第3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食物的损耗和浪费,发生在农业生产、处理和存储,加工,配送(流通)和消费的每个环节,被损耗和浪费的食物在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当量为36 亿吨。此外,因食物损耗和浪费而导致的森林退化和有机土壤处理过程,还会再产生8 亿吨排放。 食物被浪费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主要体现在固体废弃物处理阶段。 残羹剩饭被丢到垃圾桶后,就成了厨余垃圾,成为城乡固体废弃物的一部分。这也是城市生活垃圾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有研究显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的57%都是由厨余垃圾组成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2018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28亿吨,一年的厨余垃圾的重量相当于2484艘泰坦尼克号的总和。 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预期,中国餐厨垃圾的处理能力为5.59 x 104吨/天,对2017年产生的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率仅为12.9%,餐厨垃圾分类处理能力缺口明显。 那么问题来了:海量的厨余垃圾该如何处理呢?目前在中国,主要采用的仍为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在尚未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地区。 2020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采用技术情况。数据来源:《“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而厨余垃圾的填埋或焚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厨余垃圾填埋处理的问题主要在于甲烷的释放。每吨厨余垃圾经过填埋处理,会产生二氧化碳221.35千克,甲烷14.7千克。垃圾填埋场也是全球第3大人为甲烷排放源(仅次于牲畜肠道发酵和石油与天然气)。 尽管与二氧化碳相比,甲烷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较短且排放量较少,但其全球变暖潜力却是二氧化碳的28倍。每吨厨余垃圾产生的甲烷更是高达14.7千克。 而厨余垃圾焚烧处理的问题则在于,焚烧过程将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变成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研究显示,每吨厨余垃圾经过焚烧处理都会产生676千克二氧化碳和3.12千克甲烷。 因此,考虑到中国每年一亿吨量级的厨余垃圾总量,通过减少食物浪费和厨余垃圾的产生中国逐年增长的亿吨级厨余垃圾总量,从而实现减排的潜力十分巨大。 除此之外,厨余焚烧还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排放,填埋处理容易产生恶臭气体、污水,污染周边环境。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避免食物浪费”,这无疑是值得鼓掌的。绿和君今天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给大家增添更多的焦虑,而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到,我们努力解决食物浪费的问题,其实也是在为缓解气候危机做出贡献。 更具体一点,在每天的生活中,减少食物浪费可以试试以下小方法:
(编辑:Nicola) |